延安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于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累计入驻社会组织36家,服务会员1315名。近年来,基地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以总部基地为“枢纽”,通过“引、聚、育”不断培育和扶持社会急需的各类社会组织,着力打造党建、管理、公益、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共同体”,构建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章立制,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认同度。以突出对党建工作的思想认同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一体谋划,逐步形成了党建与业务互融共促的运行机制。推动党建入章。形成差异化党建入章示范,明确党组织在社会组织的组建方式、功能定位、基础保障等内容,实现入驻36个社会组织党建入章全覆盖。扩大组织覆盖。贯彻落实“双培养”机制,建立党员联系骨干“传帮带”制度,通过学习共享、教育联动、活动牵引等措施,激励党员争当先锋,累计发展党员10名,找出流动党员53名,2个社会组织主动申请单独成立党支部,强化了党的引领,扩大了组织覆盖。创新轮值制度。建立“轮值副书记”、“轮值红领联络员”、“轮值党员示范岗”制度,一月一主题、一岗一示范、一员一包联,有效破解社会组织党建人力困境,形成党建合力,提升了社会组织对党建思想认同。
聚力赋能,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在做实中心党建服务、培训督导、宣传推介“三个阵地”基础上,通过区域化、多样式、多途径、全方位聚力赋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互促共建。开展以轮值“红领联络员”、强组织带弱组织的牵手行动,与上海嘉和公益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姚店镇柏林湾村党支部等多个政企等单位签订“互促共建协议”9个,不断规范社会组织运行管理。提升专业能力。组建社会组织专家顾问库,聘请10名资深专业督导和顾问,为社会组织提供“智库大脑”高效赋能。开设“益学讲堂”“赋能计划”“微光闪耀”等培训项目,重点围绕民生、社会组织发展、社工专业知识开展培训和督导57次,持续提升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努力争取项目。积极对接政府、基金会、企业等项目资源,构建“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体系,以“无偿带动有偿、有偿反哺无偿”的运营机制大力开展增值服务,精准对接全区333家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服务七进”的形式,让延安环卫工人“爱心餐”、全民预防烧烫伤教育工程等117余万元的19个公益项目成功承接,助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资源整合,扩大社会组织影响力。发挥党组织与政府行业部门的“桥梁”作用,链接多元社会主体,着力构建良性互动、资源集聚、宣传推广、公共服务生态圈。实施基地开放日。邀请接待高校、企业、政府单位等多元社会主体走进总部基地累计120次,以座谈的形式进行项目发布、推介、双选,推动“微公益项目”认购。开设公益会客厅。开通“延安宝塔社会组织”公众号,利用网络媒体、自媒体、官方媒体等渠道,开通专栏,邀请社会组织公益领袖讲述公益故事、倡导公益力量。开展公益嘉年华。以每年“社工日”“慈善日”等为契机,广泛宣传和展示社会组织发展成果,推动“宝塔春晖”“青春灯塔”“夜读欢乐颂”“红领公益”“实习社工试验田”等一批优秀公益服务品牌发挥公益效应,更具影响力。
专属服务,弥补社会基层治理空白点。聚焦城市社区居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鼓励社会组织深入社区、服务社区,将专业服务融入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全领域。坚持塑造微小品牌。发起“五社联动 创享宝塔”宝塔区首届、第二届公益微创投大赛,让45个公益微服务落地基层社区,累计服务个案13个,举办社区公益活动120余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打造出“金色影像”“黄金四分钟”“预防烫伤小怪兽”等十多个“小而美”专属服务品牌,使社会组织服务更接地气。搭建政协社会组织平台。成立宝塔区政协社会组织界委员工作室,推动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日常寻人、搜救、安全知识普及、重大灾难救援等服务,以网格化的模式落户基层。坚决服务中心大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推动“五社联动”,全面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涉罪未成年管护帮教等专项行动,发挥专业优势、凝聚专业力量,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