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子长代表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封闭式学校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第2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全力推动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儿童福利工作机制,健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政策体系,强化提升基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能力,特别是“市、县、乡、村”四级未保工作网络架构基本形成。
一、儿童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孤弃儿童307人,孤儿大学生65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02人,农村留守儿童381人,困境儿童568人,服刑人员子女30人,共有乡镇儿童督导员139人,社区(村)儿童主任1964人。全市13个县区全部挂牌成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覆盖率100%,宝塔区、安塞区、志丹县、子长市等县级未保机构获得编办正式审批,安塞区、甘泉县、子长市等县区设立了独立办公场所,其余县区依托现有的民政服务机构救助站、融救助中心、低保办、福利中心等合署办公;延安市共有乡镇街道办117个,已挂牌成立乡镇(街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117个,覆盖率100%。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投用社区(村)“儿童之家”86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今年1月,我局联合市委网信办等15部门印发《延安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延市民发〔2024〕3号),按照工作职责对部门任务进行了分工,要求各县(市、区)民政局压实属地责任,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阶段性目标、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对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
(二)全力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延安市儿童福利院是我局所属事业单位,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局带领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干部职工到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福彩暖童心·携手护未来”儿童节慰问活动,看望了在院治疗的儿童,为孩子们送去了2万元爱心慰问金,各县区积极开展“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把“关爱行动”推向纵深,全力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该院始终秉承“儿童利益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服务理念,把每名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针对每名儿童实际情况开展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师、保育员通过不定期深入一线,倾听儿童的心声,及时了解儿童生活、心理状况,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开解,有效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安全。通过邀请心理学讲师每季度为职工讲授心理学知识,让职工了解心理学,让孤残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特征。
(三)积极培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组织。我市共登记注册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组织5家,其中市级3家(延安市青少年心理学会、延安市心理卫生协会,延安红太阳心理服务中心),县级2家。延安市青少年心理学会2024上半年共接听12355求助电话386通,通话时长1068分钟,普通心理疏导294人次(线下14人次,线上280人次),权益维护8人、心理危机、自杀干预6人、求助者自行处理11件,公益心理咨询时长140小时。2024年上半年共进行45场线下讲座,开展普法教育24场,心理健康宣讲21场,主题涵盖心理健康、校园欺凌、家庭教育等领域,覆盖5万余人。学会联合延安市融媒体中心FM98.7延安交通音乐广播打造《心向阳光》广播节目,目前已播出21期,节目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及家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培养未成年人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创建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体系,上半年共进校开展工作35人次,向2所学校派驻了心理副校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您在建议中提到“由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牵头在延安市宝塔区建立一所封闭式学校,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帮扶和挽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建立封闭式学校应由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属地政府同意后建设。下一步,我局将根据工作职责,一是继续推动市、县(区)、镇(乡)、村(社区)四级未保工作机构实体化运行,组织推动村居一级“儿童之家”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延安市儿童福利院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全力打造一所“养治教康”为一体的儿童“幸福之家”;三是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壮大志愿者队伍,重点培育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社会组织,吸引一批有情怀、有素质、有专业、有能力的人士投身到未保工作中来;四是加强沟通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大未成年人普法工作力度,深入乡镇、农村、社区、校园、机关等阵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自身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最后,非常感谢代表团各位代表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关注。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民政事业,同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延安市民政局
2024年9月18日
(联系人:白昊 联系电话:0911-7090446)